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每年阳历的十月八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75度时,即为寒露之节气。

“寒露”之名,从何而来?露,乃天地之精气所结,本无寒暖之分。然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露之随气而升降,暑往寒来,深感其与气候之冷暖相关,因而将露分为“白露”、“寒露”。《逸周书》曰:“秋分,寒露。霜降于地,冰生于水。”可知寒露时节,正是霜降之后,天气转寒之际。

农谚有云:“白露不种高山谷,寒露不种河滩地。”此时的气候特点,使得作物生长受限。然而对于某些农作物来说,寒露恰恰是最佳的收获时机。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即便是寒冷的日子里,农人也如同飞鸿踏雪,寻找着生活的痕迹。

说到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此时节,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南迁,雀鸟则藏身水中,化为美丽的蛤蜊。而大地上的菊花,也开始绽放出金黄之色。古人以花鸟为诗,留下无数佳句。如杜甫《秋兴八首》中写到:“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寒露时节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也展现出不同的风景。城市中,人们换上了秋装,繁忙的街道上落叶飘零。而在乡村,稻谷已收割完毕,田野里一片空旷。农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和农事的艰辛。正如古人所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般景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真实。

寒露节气的夜晚,天空格外明净。月如银盘,繁星点点。在这个时节,人们会仰望星空,思考人生。那些遥远的星辰,仿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也常会想起远方的亲人与朋友,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个时节里,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某些地方,人们会用秋收之谷制作糕点,名为“重阳糕”。又如“秋分吃秋菜”,当地人会采摘野苋菜煮熟食用。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寒露节气虽冷,但人们的心却因团聚而温暖。在这个时节里,让我们珍惜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分享彼此的故事与快乐。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寒露的到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传统习俗: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自己人,喝柒分!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白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里的“白露”即指24节气中的白露。

白露时节,是入秋后第三个节气,每年9月7日至8日交节。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由此得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

白露时节气象变化

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白露时节传统习俗

一、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二、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三、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为立秋后十五天,斗柄指申为处暑。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宋代·苏泂《长江二首》…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自己人,喝柒分!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在大暑这个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天气状况,比如酷热、雷雨、大风等。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在大暑这天,我们通常会吃些清凉消暑的食物,比如绿豆汤、酸梅汤、西瓜等。这些食物能够起到解渴消暑的作用,帮助我们度过炎热的夏季。而在这个时候,一些传统的节气食物也会应季而生,比如荔枝、芒果、葡萄等。

除了食物之外,大暑这个节气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比如在广东一些地区,人们会用各种中草药熬制成“大暑药浴汤”,用来泡澡或者泡脚,据说可以起到祛湿、保健的作用。而在浙江一些地方,人们则会在这个时候举行“送大暑船”的民俗活动,通过祭祀和游行的方式祈求平安和健康。

在大暑这个时节,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的夏季食物和风俗习惯,还可以通过一些小妙招来降温消暑。比如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我们可以穿一些轻薄透气的衣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我们还可以通过开空调、风扇等方式来降低室内温度。

在大暑这个时节,我们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健康问题。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由于温度高、湿度大,人们可能会出现中暑、疲劳等情况,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充足的休息;由于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可能会出现感冒、咳嗽等情况,因此我们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和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在大暑这个时节里,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的夏季食物和风俗习惯,还可以通过一些小妙招来降温消暑。同时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健康问题,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清凉愉快的时光吧!

 …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小暑

小暑:即“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第五个字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小暑的气候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灼热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从小暑开始,人们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备。

小暑的食俗

1:食新: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2:吃藕: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关于小暑的诗

消 暑

唐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夏至已至,万物竞生长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抵达最北端,是北半球全年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便是夏至名称的由来。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时至夏至,预示着夏季过半,天气开始正式进入热烈炎热、浓荫难求的盛夏。

在古代,夏为大,至为极,夏至意味着万物到此繁茂到极点,也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正如《夏至日作》诗中所言: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礼记》曰: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这正是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因鹿是阳性山兽,夏至到来,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半夏开始出现,而喜阳的生物却开始渐渐衰落。…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