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每年阳历的十月八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75度时,即为寒露之节气。
“寒露”之名,从何而来?露,乃天地之精气所结,本无寒暖之分。然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露之随气而升降,暑往寒来,深感其与气候之冷暖相关,因而将露分为“白露”、“寒露”。《逸周书》曰:“秋分,寒露。霜降于地,冰生于水。”可知寒露时节,正是霜降之后,天气转寒之际。
农谚有云:“白露不种高山谷,寒露不种河滩地。”此时的气候特点,使得作物生长受限。然而对于某些农作物来说,寒露恰恰是最佳的收获时机。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即便是寒冷的日子里,农人也如同飞鸿踏雪,寻找着生活的痕迹。
说到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此时节,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南迁,雀鸟则藏身水中,化为美丽的蛤蜊。而大地上的菊花,也开始绽放出金黄之色。古人以花鸟为诗,留下无数佳句。如杜甫《秋兴八首》中写到:“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寒露时节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也展现出不同的风景。城市中,人们换上了秋装,繁忙的街道上落叶飘零。而在乡村,稻谷已收割完毕,田野里一片空旷。农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和农事的艰辛。正如古人所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般景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真实。
寒露节气的夜晚,天空格外明净。月如银盘,繁星点点。在这个时节,人们会仰望星空,思考人生。那些遥远的星辰,仿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也常会想起远方的亲人与朋友,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个时节里,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某些地方,人们会用秋收之谷制作糕点,名为“重阳糕”。又如“秋分吃秋菜”,当地人会采摘野苋菜煮熟食用。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寒露节气虽冷,但人们的心却因团聚而温暖。在这个时节里,让我们珍惜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分享彼此的故事与快乐。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寒露的到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