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乡里丨福州鼎边糊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更是提醒着人们一天的开始,不同的地方有着花样繁多的早餐。像是兰州人的早餐是从一碗拉面开始的,陕西人的早餐是从一碗胡辣汤开始的,老北京的早餐是从一碗豆汁儿和油条开始的,长沙人的早餐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等等。在福建福州,大多数人的早餐是从一碗鲜香的锅边糊开始的。

说到锅边糊,很多人都不解,锅边糊是个什么吃的?这一点还得是老福州最懂得。锅边糊,又叫鼎边糊,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三字,也会感到好像是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如今,鼎边糊小吃摊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更处处可见,成为了福州人最爱的早餐选择,食品店里还有袋装“鼎边糊”出售,可以随时煮食。鼎边糊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是一盆滚烫的“鼎边糊”了。

别小看这样一盆小小的鼎边糊,那来头和历史可是大着呢。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

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400多年过去了,鼎边糊早已成了福州人心中的念想儿,吃上一碗鼎边糊,那才是家的味道。吃鼎边糊那是有技巧的,首先是汤水,现如今的鼎边糊,做法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蚬子汤是决计寻不着了,有的只有浓浓味精汤。接着,是锅边的厚度,太厚或厚薄不均的锅边只能说明厨师的技术太差,太薄的锅边通常是找不到的,如果有,除了说明厨师的技术好,恐怕也说明了店家的小气咯。最后,就讲到配锅边的小食。单吃锅边,汤水多得未免有些空荡,不由想就点什么吃吃。比如常见的油条、蛎饼、罗卜糕等等,通通是在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的。…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用英文如何表达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将一年根据黄道(即现在的地球公转轨道 Earth’s revolution orbit)分为24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就称之为一个“节气”(solar term,也可直接翻译为season)。

2016年,二十四节气还被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Spring春天

立春 Start of Spring

雨水 Rain water

惊蛰 the Waking of Insects

春分 Spring Equinox

清明 Pure Brightness

谷雨 Grain Rain

Summer 夏天

立夏 Start of Summer

小满 Grain Buds

芒种 Grain in Ear

夏至 Summer Solstice

小暑 Minor Heat

大暑 Major Heat

Autumn 秋天

立秋 Start of Autumn

处暑 End of Heat

白露 White Dew

秋分 Autumn Equinox

寒露 Cold Dew

霜降 Frost Descent

Winter 冬天

立冬 Start of Winter

小雪 Minor Snow

大雪 Major Snow

冬至 Winter Solstice

小寒 Minor Cold

大寒 Major Cold

“Major Cold”, the last solar term in 24 solar terms, comes around January 20 each year.

“大寒”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约发生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

When this day arrives, it’s time to welcome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get busy with buying new things, salting the meat and preparing New Year good.

大寒到来,也是喜迎春节的时候。人们忙着购买新物,做腌肉,筹备年货。

“Major Cold” represents the end of 24 solar terms and also marks the end of winter.

“大寒”代表了24节气的结尾,也意味着冬天的结束。… Read the rest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人们常说“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实际上,大寒仅与小寒相对,它们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有的地区大寒温度并不比小寒温度低,大寒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气候变化的一种趋势。“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
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

大寒节气,全国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见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广西)、“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丰年”(贵州)、“大寒无风伏干旱”(河北)等。

关于大寒的谚语有: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已到,新春将至。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适当调整。
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祭灶和除夕等,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

食腊八粥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
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
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小寒

“小寒”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按公历来算,小寒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寒冬已至,春天便不再遥远。

今年小寒在1月5日,此时节,强冷空气及寒潮活动频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不少俗语反映出人们有根据小寒天气预测来年春天天气的习惯。比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

但寒冷的天气,并不能阻止人们享受生活,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小寒节气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准备过年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小寒美食

饮食上,涮羊肉火锅(mutton hot pot)、吃糖炒栗子(chestnuts)、烤地瓜薯(baked sweet potato)成为小寒“食”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寒冬时节,居民日常饮食偏重于暖性食物,其中以羊肉最为常见。此外,牛肉和各类坚果也是备受青睐的小寒吃食。…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 270°时为冬至。

在古代,人们对冬至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白天会逐渐变长,黑夜则会慢慢变短。

在中国北方,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还有源于“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意味着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而在南方,人们通常都将冬至视为一个团圆、温暖的日子。汤圆是一种圆形的食物,寓意团圆,与冬至这个家庭团聚的时刻相吻合。因此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传统。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品尝这种甜蜜而温暖的小食物,带着祝福的心情迎接未来的一年。

除了饮食文化,冬至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在中国古代,冬至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扫墓、祭拜。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火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的庆祝方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人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饺子、汤圆等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度过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冬至。…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即为“大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是降水、气温与光照,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中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唐·元稹《大雪十一月节》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今年是22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在二十四节气上,小雪排在第二十个,从名字和排序上就可以看出来,到了小雪,就意味着气温要下降,冬天的第一场雪要来了……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古人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上升”是说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闭塞而成冬 由于天气的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故三候曰“闭塞而成冬”。…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立冬是中华民族24节气之一,古代四立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立冬这天预示着冬天要开始了,是秋天转变到冬天的转折点。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很重视二十四节气,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

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古代的时候立冬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要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以此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还有立冬祭祖的习俗。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季的农作物都已经收晒完毕。冬天的大地上,动物也都藏了起来。

(一)立冬三候的理解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个时节,气温已经很低了,在北方地区的水也因为低温要开始结冰了,紧接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土地也开始冻结;之后像野鸡一类的大鸟就会少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就认为和谐野鸡在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二)“立冬阴,一冬温”是啥意思?

俗语“立冬阴,一冬温”这主要是在客家地区流传,其字面的意思是说立冬节气这天如果是阴雨天,那这个冬季就会比较的暖和,也就是“暖冬”。相反如果立冬这天是大晴天,那冬季就会比较的寒冷,会是“冷冬”。这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听村里的老辈人说,在以前的准确率是比较高的。在过去四季是比较分明的,到了冬季就会下鹅毛大雪,而这样就会冻死地里的害虫,来年虫害少了,庄稼也就收成好一些。不过近些年气候有点反常,经常遇到冬季不下雪。其实在冬季的时候冷一点更好,因为冷冬会冻死地里的病虫害。

(三)吃饺子是立冬的饮食风俗之一。

饺子是交子的谐音,立冬是秋冬季之交,所以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寓意,也有说饺子长得像元宝,吃饺子寓意着来年财源广进,所以立冬吃饺子是许多地方的习俗。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