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乡里丨舌尖上的永泰味道——葱饼

永泰葱饼又称永泰葱肉饼,是永泰当地有名的传统美食之一。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物廉味美的特色,让它在朴素的民间生活里,流传了一代又一代。2018年,永泰葱饼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葱饼味美,但制作葱饼的食材却极为普通,主要是面粉、香葱、猪肉和芝麻。这几种食材组合在一起,贴在烤炉内壁,被炉火逼出香气,沁人心脾。特别是刚出炉的葱饼,表皮焦黄,酥脆无比,咬一口,葱香和肉香便留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

据《永泰县志》记载:以葱花,五花肉为主料。佐以辣椒,五香,酱油等做成饼馅,用少许发面做成饼皮,包好压平后,饼面布以芝麻,放入炭烤炉中烤制金黄即成,其味香辣酥脆,香喷喷的。永泰葱饼有四大特点:馅精、料巧、味香、皮脆。有首诗是这样宣传葱饼的,“皮脆馅精外形好,历史传承配料巧。童叟若想口有福,味美欲尝更宜早”。

永泰葱饼制作选料严苛。必须使用当天新鲜的香葱和上等的肥膘肉做馅;将老面与新面混合均匀,擀成薄片,一勺肉馅,半把葱段包入其中,封口压扁,均匀摆放到洒满芝麻的竹匾上。芝麻可去燥火、润肠道,也使得饼皮平添了一份芝麻香;贴面饼前还需在面饼表面均匀刷上一层清水,再徒手依次快速地将面饼贴进最传统的炭火炉内进行烤制,这样烤出的饼才香脆。烤制的过程,对于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则需靠师傅多年的经验。

刚出炉的葱饼,咬一口酥脆无比,唇齿留香。葱香、肉香、芝麻香,满口喷香,一口酥脆,一口鲜美。

寻常的食材、传统的香料、古早的做法,虽不及山珍海味,但这古朴平凡的味道却是每一个永泰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闽清田间的“野”味—泥鳅粉干

“粉干”是闽清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粮食加工品之一,与橄榄、糟菜并称“闽清三宝”。早在南宋嘉定年间,林氏先祖就在五都茶口(现塔庄镇茶口村)生产加工粉干谋生,因此称其为“茶口粉干”,并代代相传至今。“茶口粉干”有十三道考究的制作工序,并选用当地盛产的大米和山泉水为原料,加上产地独特地理环境,成品的“茶口粉干”外观洁白匀长,内质细润柔韧,久煮不糊不断,食之爽口,隔餐不馊。

在福州,粉干更是被百姓当作居家必备品。闽清的传统食谱“煮粉干”、“炒粉干”、“泥鳅粉干”等妇孺皆知,流传不衰。当地有“无粉不成席”的说法。

在闽清,每年收完稻谷之后都会把稻草扎成小人的样子,让它们密密麻麻地立在田里放哨。下完雨,田里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小缝,缝里面常常躲着大大小小的野生泥鳅。野生泥鳅是大自然的馈赠,营养价值丰富,十分美味。泥鳅加红糟溺醉,先炖煮,然后与糟菜芋头一起,放入粉干中合煮。每年中秋节,泥鳅粉干都是必不可少的佳肴。

这道田间美味是闽清的传统小吃。粉干味道鲜美,泥鳅质地软嫩,由于加上了虾油和家制的酒糟,使得其风味更具独特,是很多闽清人从小喜欢吃的。

泥鳅粉干是闽清宴席上经典的名菜,在外打拼的闽清人,回来过年肯定要尝一尝妈妈亲手煮的一碗带着家的味道的闽清糟菜泥鳅煮粉干…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永泰美食三大怪之富全羊

永泰美食有“三大怪”,第一怪是烤兔肉,第二怪是芙蓉李,第三怪就是富全羊了。

福州地区的羊类品种丰富,高山有高山羊,罗源有碧里羊,在永泰还有富全羊,这些羊均已成为当地的靓丽名片。福州人爱吃羊肉,逢年过节,宴请亲朋的宴席上均有一道炖羊肉。羊肉成为了福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做菜原料。

在永泰一望无际的山野中,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富泉羊也藏身其中。永泰的富泉羊以黑毛、个小、无膻味、肉极鲜而闻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部山地散养。这些富泉羊一个个皮色油亮,劲头儿十足,走起山路来一点儿也不费劲儿,喝泉水、吃青草,生活条件可真不一般!

富泉羊最极致的吃法是白切羊肉。调味清淡的白切羊肉,保持了羊肉的原汁原味,肉质紧密酥嫩,不腥不膻,色鲜味醇,风味别致,吃到嘴里特别筋道,满口的胶原蛋白,简直人间美味!

除了白切羊肉以外,红焖羊肉选用当地药材,配上鲜美红糟烹饪出来的美味,肉质鲜嫩,味道醇厚,是滋补的圣品。

红糟入菜是福州地区常见的烹调方式,所谓好菜离不开一碗酒,羊肉草根不分家。在当地烹制羊肉时,多会选用当地药材配上红曲老糟,这样烹饪出来的羊肉味美鲜嫩,还可对人体起到温补的作用。…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福州人美好的一天,从一碗牛滑汤开始

在每个福州人的记忆中,都有那么一碗牛滑汤。热乎乎的牛滑上铺着翠绿的香葱,加上点虾油,配上一屉的小笼包,就能让人拥有美好的一天。

要说吃牛滑,有那么一个“老字号“被所有福州人所熟知,那就是达道牛滑。这是以路名形成的品牌,历史悠久。这条名字取自达文里与下道东西横贯的路,在古时台江道头作为船只停泊处,聚集了各种行当后形成密集的街市,算得上繁荣一时。台江多数地方,古时属于城市贫民和小生意经营者集中之地,后随着城市变迁人口迁移,数十年福州南来北往的过客口味,一直保留了下来。这附近的牛滑,被不少福州本地人视为美味佳肴,并交口称赞。

牛滑的精髓是在这牛肉和汤上。店家所选的牛肉为黄牛肉,味道要比水牛肉好,最合适的是用腿肉来做牛滑。福州牛滑的做法是从一大锅的沸汤中“滑下而成“的。牛肉下锅前需处理得当,削掉牛肉的外皮,去掉薄薄的一层脂肪,剔掉牛筋,切片,用本地的地瓜粉薄薄的裹上一层后捣烂成泥状,再由师傅将一团牛肉泥握在手上,一揪一片,就着滚汤下锅,随即捞起即成牛滑。牛肉泥过汤时间很有讲究,时间太长变老,太短无法断生。

牛肉店内都会备一锅高汤,师傅用漏勺舀起牛滑的同时也在碗中注满了汤汁。老字号的牛滑,其中牛肉、水、地瓜粉的比例是固定下来的,多年不变;调料自然是精挑细选,经久不变;每碗该放多少料,也是始终如一。就这碗牛滑能在老食客的心中生根,数十年如一日的光顾,一个手势就表达出要点些什么,要不要高汤。

煮的好的牛滑会轻轻浮起来,火候不够或是粉揉的不够均匀则会沉在碗底。老福州人深谙牛滑制作好坏的门道,真正的老福州人已习惯此中味道,形成味觉记忆。清晨伴随着一碗浓香扑鼻的牛滑汤,加点虾油加点老酒,再配上一笼的小笼包,平淡又惬意。美好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古镇第一美味—嵩口蛋燕

“蛋燕”是福州市永泰县的一道特色小吃,此菜口感滑溜,弹性十足,入口难忘。在永泰又以嵩口镇的最为出名。蛋燕有各种吃法,可炒,可煮,可拌,还可以做成蛋燕清汤,吃法之多,足见蛋燕在永泰人心中的份量。

虽然福州地区的居民很多人都会做蛋燕,但还是嵩口的蛋燕做的最好吃。

蛋燕佐料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口味添加,主要在制作面皮上,正宗的蛋燕要在煮后仍然筋斗而不松散。制作蛋燕的主要材料为番薯粉和鸭蛋,番薯粉加水搅匀,将打匀的鸭蛋加入番薯粉中继续搅拌均匀成糊,然后分多次摊在刷了薄油的锅中直至变成透黄时就可以铲出锅,蛋燕皮就做好了。接下来把蛋燕皮切成面条状,将葱姜香菇片和肉丝炒出香味后加水煮开,放入切好的蛋燕煮开后调味,就可出锅了。一碗正宗喷香的蛋燕就完成了。

永泰蛋燕得以名传四方,还因其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明正德皇帝喜微服私访,曾数度下江南。传说中曾来到古镇嵩口。时任巡检使姓周,正率士军、弓手,下田间耕作,衙门内空无一人。皇帝与随从来到衙门口,左瞧右望,衙门里一个人影也看不到,这可把皇帝惹恼,令随从衙门口击鼓,马上有响应,官田边传来鸣锣,半柱香工夫,周大人、人士军、弓手,挽着高高泥腿,手握锄头弓刀,齐集衙门口。皇帝见巡检使、士军、弓手,官不官,兵不兵,民不民,衣冠不整,心中不悦。一问之下,方知巡检使、士军、众弓手俸禄少,难以解决温饱,唯有靠自力耕作,种棉御寒、种粮吃饱。再看厨灶锅中,仅蒸着半锅番薯来当午饭,决非作秀!此时,围观围观民众纷纷讲述嵩口司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涉民脂,与民同甘共苦的事,皇帝方悦。皇帝正饿着,嵩口司愧无好食物奉敬,只好献上蒸熟番薯,恳请暂且充饥。紧挨衙门的张姓邻居,煮了一大碗祖传家乡菜——蛋面,送进衙门筵客。皇帝正啃着番薯,微皱眉头,一看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蛋面,不待随从先尝过,立即举筷——呀!好吃!连夹十八筷!偏远小乡村,有此美味佳肴,今日得以品尝,可见民间厨艺高!皇帝正回味太平面,遂问:此何菜名,味道特好?”却见周大人、百姓、士军、弓于,一齐跪倒,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周大人跪答:“此乃嵩口名菜肴,菜名蛋面,敬重贵客之首道菜,寓意远方来客,平平安安,如意吉祥!”帝心欢愉,龙颜大悦。或许是俚语乡音,南北有差异;或许是君臣同见屋檐喂雏归来燕,绕来飞去多眷恋,帝将“面”听成“燕”,连赞蛋燕好吃!帝口玉言,御名蛋燕,从此古镇蛋燕扬名四方!嵩口小吃,蛋燕居首,这是道古镇“镇宅”小吃,在古镇正式宴席上,蛋燕都是当家第一道菜。现今,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庭接待,蛋燕都因象征幸福美满,平安吉祥,健康长寿,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压轴菜。…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探寻记忆中的美味—洋烧排

记得小时候在宴席上见到洋烧排就很开心,一大块一大块排骨整整齐齐,酱红发亮,酸甜又有点特别的香气钻鼻,筷子一拨肉就脱骨了,入口抿一抿,酥烂香糯一点不腻。

在喜欢酸甜的福州人心中,它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是必备的重菜,因为都是大块排骨,所以需要烧制多时,直至排骨酥烂,用筷子可以毫不费力穿透,而烧制的酸甜肉汁,配以木桶饭,更是记忆中的美味。

历史上因为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地,有过不少汉洋菜馆,像上下杭的嘉宾楼、仓山的快活林,这些在当时被归为闽菜的联益流派,他们的菜色就有通心粉烩蚌肉、生菜蟳肉、铁扒河鳗、鸡茸土豆泥……一听菜名就是土洋结合。

而洋烧排,“洋”字当头。用糖醋酱油,异域的咖喱粉调香,小小一笔,让它比糖醋或是红烧排骨更多了醇香风味。肉得切双排骨块,洋烧排,烧很重要,如果肉不够,烧这个做法就没什么意义;一块有小4两,有了牛排的气势,才经得起先炸后烧,小火长时间慢煨。

古法烧制洋烧排,必先用高度白酒进行腌制,烧上四个小时,把汁水收干,调味料深入到肉的灵魂,但没有掩盖肉的本味,肉香依旧,肉质酥软,酸中带甜,可谓极品。

洋烧排是旧时福州当地宴席上的经典名菜,但因烹制费时费力,现已经很难在普通的餐厅和菜馆见到它了,很多人似乎很久都没吃到这道菜。但是它的口味酸甜,酱汁拌饭绝妙,肉质外酥里嫩容易脱骨的印象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它就像一把钥匙,如果能找到记忆中那个味道,或许能连通过去。我相信美食的作用不仅仅是打开胃口,当味道准确切中记忆,它就会打开过去,让我们看到过去种种美好。…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猪肉的极致体验—福州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起自清初。已有二三百年历史。荔枝肉色泽带红,形似荔枝,质地脆嫩,酸香味佳,酸甜可口。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

荔枝肉是闽菜中的一个传统特色,流传甚广,不仅色香诱人而且好吃,兼具了视觉、味觉和嗅觉三方面的诱惑。正宗的荔枝肉是猪肉改花刀,下锅油炸,自然而然变成一颗“荔枝”。

作为福州名字之一的“荔枝肉”,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相传北宋年间,仙游枫亭蔡京在朝为官,曾以莆仙民间小吃“荔枝肉”进献给司马光尝用,深受赞赏。

蔡京熙宁三年中进士,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当时正是王安石实行变法,蔡京力主新法,非常得王安石的赏识。可后来王安石失势,司马光旧党当政,蔡京立马见风使舵迎合时局。作为王安石心腹多年的蔡京,尽管全力支持司马光将王安石的新法废除,但也难消司马光对蔡京的弟弟娶王安石女儿为妻这事的顾虑,一直认为不能重用此人。

可在朝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十多年的蔡京,就算从政上拿不下司马光,也能从其他方面下手。

素闻司马光好吃,可对蔡京家乡的美食是充耳未闻,蔡京为了能一举拿下司马光,在藏书阁呆了整整五天,好在想起了他祖爷爷蔡襄曾撰有一本《荔枝谱》说不定能在其中寻得妙方。

正在翻阅时,脑中突然闪现一句话,“荔荫山海无穷物,难在形似贵传神。”顿时,蔡京的眼中流露异彩——心想:若是用司马光最嗜好的鲜猪脊肉加工炸成荔枝形态,岂不是能表达我那用心至极之意与忠肝义胆之心!想到这里他不禁大腿一拍,立即命家中大厨将此道“荔枝肉”做出,后献给司马光品尝,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赞许。

就是这道看似貌不惊人的小菜,却独具自己的匠心,随后蔡京将“荔枝肉”做法留于蔡氏一族,造就了如今的福州名菜。

荔枝肉的做法是:先将猪瘦肉切成大约长三寸,宽一寸六分,厚四分的肉片,在每片肉面上制一分宽三分深的斜十字花刀,然后把划上刀花的肉片切成长八分,宽五分,厚四分的斜形块,用红曲粉,湿淀粉抓匀,放在旺火中炸,待肉片现出似荔枝形状时,倒入漏勺沥去油。炒锅留余油,下蒜米再下葱段、白糖、香醇、酱油,湿淀粉调稀勾芡,翻炒几下即成。配上去皮的荸荠,荸荠果香中和了荔枝肉的酸甜,让味蕾在享受荤的同时体会素的快乐。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家中桌上一定会有这道菜。那时就经常围着妈妈转,看着它们一块一块的落入油锅中,待表面变色便捞起来晾凉。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将它往嘴里送。小时候物资匮乏,这道荔枝肉便是难能可贵的美味了现今,在福州的宴会席上必定有这道荔枝肉,每每吃到酸甜可口的荔枝肉总是让我恍惚,像是回到了那个小时候吃酒席还要随手带塑料袋打包的年代。那儿时的味道,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万物皆可夹的福清光饼

故乡的美食是乡愁的解药,在福州人的印象中有这么一道美食,穿越了时光的记忆,承载了当地无数人的情思,那就是光饼了。

“光饼,光饼,福清光饼……”记忆中街头的声声叫卖,让许多福清在外游子魂牵梦绕。打着福清人深深烙印的福清光饼,揣在“福清哥”的行囊中走南闯北。脑海中的故乡,不论大街还是小巷,不论车站还是码头,总能时时看到流动挑担的竹箩上,垒着烤着黄灿灿的光饼;也总能听到那抑扬顿挫,再熟悉不过的吆喝声:“热热的光饼,乍出炉的光饼……”、“热热的光饼,不香不酥不要钱……”

福清光饼因色、香、味俱佳,深受福清,乃至福清以外人的喜爱。据说,当年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买许多光饼作为途中的干粮,久而久之,吃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光饼曾作为干粮存在,却不知道它来源的历史。

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次年,戚继光率军进驻福清平倭。为了袭击敌军,军中常常不起火烧饭,而由士兵按山东老家制作烧饼的方法烤制面食干粮,这种烤饼就是光饼的原型:中间有孔,可穿上细麻绳,挂在胸前,利于行军打仗。后来,士兵发现烤饼虽可以充饥,但常吃易燥火、便秘,不易消化,且口味差。戚继光又和幕僚们在制作过程中加盐以增口味,加碱以助消化,加芝麻以润肠胃、去燥火。改良后的烤饼成了戚家军喜爱的一种干粮,为戚家军全歼牛田据点的倭寇立了大功。后来,制作烧饼的方法传到了民间,老百姓为了纪念戚家军的功绩,便把这种饼称为光饼或征东饼。这就是光饼的由来。

福清光饼的制作方法非常“接地气”以精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食盐和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饼状,拍上芝麻醒会,放入事先烤红的特制的饼炉内,烘烤到酥脆后铲下,烤好的光饼就可以分散着拿去贩卖了。

至于在吃法上,光饼可算是百搭了。可以直接干啃着吃,表面布满芝麻,一口满是芝麻香;但是最经典的吃法要数夹着其他食材吃的“光饼夹”了,常见的光饼夹的食材有红糟烧肉、红槽豆腐泡、韭菜炒肉、韭菜炒蛏子以及包菜炒肉;在光饼的基础上还有一种改版是福清紫菜饼,饼里加了紫菜、肉等做内馅,风味独特;只要你喜欢,任何的食材都可以用来做“光饼夹”。

光饼虽质粗价贱,却寄托着福清人对先贤的崇敬情怀。每年清明节,街边的光饼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面食了,而是蕴涵着一种特有的象征意味,在这天祭奠祖宗先人家家必备光饼。以前光饼属于街头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宴桌也会摆上光饼。如请外地客人品尝光饼时都会介绍光饼来历。高档的酒楼酒店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菜。…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