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乡里丨冬至福州的特色美食——“米时”

“米时”福州话发音为“xi”,按照福州的习俗,冬至节气这天要吃“米时”,是一道具有福州传统特色的美食。

老福州人还喜欢用方言称作“拨隆细”,意为“打滚”,指圆子在黄豆粉蘸料中“打滚”这个动作。“米时”是用糯米、大米、豆粉、芝麻、糖等制成的一种食物,

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后外粘豆粉、糖即成。“米时”口感细腻Q弹,咬下来甚至有类似熟奶酪的拉丝效果,深受福州人民的喜爱。冬至时,一般来说“北吃饺子,南煮汤圆”,但是福州虽然身处南方,吃的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米时”。“米时”可以说是由福州人自己独创的一个字,由米和时组成,米代表是原材料,时则表示按时令做出的不同的粿类。

旧时,人们在冬至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还会唱一首米时歌:“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歌词中寓意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然后第二天早上把米时煮熟,盛在碗中,供在祖宗牌位和家中神像前,之后再分给全家人吃,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搓米时迎冬至;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

搓米时是福州人在这个传统节日的头等大事,而米时怎么搓,谁来搓,如何摆,都是十分讲究的。搓“米时”时,桌上要摆放一对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称之为“回进宝”,寓意回回进宝,摆10双红漆筷子,放一个大箩筐,周围摆上福州本地出产的红橘,箩筐中间摆上菊花等。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征家庭团圆,祈求多子多孙、来年生活更美好。

小时候每到冬至那天的清晨,就会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家家户户都会将做好的“米时“摆在供桌上烧香供奉先祖,之后再放一长串鞭炮表示仪式结束。那天的早餐必定是一碗”米时“了。记忆中,家里老人总会说今年几岁就要吃上几个”米时“,小孩也总是会按长辈交代的来完成这冬至特有的”仪式感“,吃过了冬至的”米时”,就代表虚岁又长了一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