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已至,万物竞生长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抵达最北端,是北半球全年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便是夏至名称的由来。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时至夏至,预示着夏季过半,天气开始正式进入热烈炎热、浓荫难求的盛夏。

在古代,夏为大,至为极,夏至意味着万物到此繁茂到极点,也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正如《夏至日作》诗中所言: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礼记》曰: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这正是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因鹿是阳性山兽,夏至到来,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半夏开始出现,而喜阳的生物却开始渐渐衰落。…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芒种,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天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在我们国家的农业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农业发展是离不开芒种时节的,芒种时节,北方开始了收获,南方则开始了播种,所以芒种也是我们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芒种”,这个词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翻译过来就是,杂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用到节气上,“芒”指波浪般被暑气耀亮的麦芒,此时麦可收割,已经“叶暗庭帷满,凉散麦风余”了。而“种”,指的是稻谷,“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这时候,秧田水车,过时便不能再种了,

芒种阳气充盈,旦夕天气仍爽,午睡醒来,新竹气凉,早蝉声寂,风飘会感觉到窗外叶轻。而凌霄满篱,正与院中榴花对照,栀子茉莉的甜香则乘隙而入,湿暑还远,凉风仍可穿袖。春葩雪漠漠,夏果珠离离,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正是晚谷、黍、被等农作物播种的繁忙季节。冬小麦产区正处在紧张的收获季节。因为夏种作物如夏大豆、夏玉米等生长期有限,为了保证到秋霜发生前收获,须尽最提前播种或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最,所以,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

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增多,气温增高,进入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天气异常潮湿、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又称为“梅雨季”。充沛的雨水对水稻和夏季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但是连绵的阴雨天气又可使江淮流域形成洪涝。

南北方的农事特点是:“芒种夏至麦类黄,快打快收快入仓。夏播作物抓紧种,田间管理要跟上。江南梅雨季节到,暴雨冰雹要预防。

江南正值梅雨季节——梅黄垂垂雨,草碧淡淡烟;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虽是湿衣愁雨,却是门掩草,径封苔,绿肥红瘦,正好孤眠清熟。

芒种到来意味着收获庄稼的时候和播种的时候都到来了,到了芒种节气,农田里往往是一片繁忙景象,一方面这个时候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另一方面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小满不仅是谷物逐渐成熟的标志,也传递了一种气候特点,诸如:“小满不满, 无水洗碗”、“小满不下, 犁耙高挂”、“小满大满江河满”……都是天气规律的总结。其实,古人对于小满这个节气有着独有的情怀,尤其是文人墨客,看看他们留下了什么美好的词句!

五绝·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赵蕃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釤,錋爪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绿荫铺野换新光,熏风初昼长。

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燕雏似惜落花香,双銜归画粱。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遵生八笺》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万物生长进入旺盛时期。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中国只有南岭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立夏,是夏季之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夏,在《尔雅》中被称呼为“长赢”;赢,取其“盈满”“盈余”的意思。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茂,始于立夏。它是农耕文化

对于节令的反映。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

(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

”、吃蛋、秤人和尝三新等习俗。 Read the rest

谷雨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谷雨,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之间。谷雨,亦是春天最后的回眸一笑。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春雨绵绵是谷雨节气最主要的特点。“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后,中国南方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进一步加大。“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此时的江南已是春雨绵绵,岭南的雨季也已经来临,这种夜雨昼晴的天气,适合谷类作物生长,正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农户们会赶紧种植棉花和玉米,栽插水稻等。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

“一候萍始生; 二候呜鸠拂其羽; 三候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春水之中浮萍开始生长;斑鸠(布谷鸟)鸣叫,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人们播种了;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农家会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人们走村串亲,到野外走走,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成功,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有祭祀文祖仓颉,即“谷雨祭仓颉”。

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 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天气变化莫测,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平时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 Read the rest

春分节气,你了解多少?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通常在每年3月20或21日。

春分为啥叫春分呢?

春分,是春季的节气。

这里的分,有两层含义。

1、平分春季

每年立春至立夏之间,为春季,约90天,春分约为中间日。

见宋末元初学者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春分……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此处得知,秋分也是分秋季为两半。

2、平分昼夜

如我们所知,春分这一天,昼夜等长。

见西汉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卷十二: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

注:春分,并非都在3月20或21日,比如有些年份在3月22日。… Read the rest

二十四节气·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惊蛰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了春耕。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