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乡里丨肉丸里面没有肉?探寻福州的肉丸

福州人很重视年糕,在除夕吃团圆饭前,祭祖时都要将年糕摆上。福州年糕分为四类:一是红年糕;二是白年糕;三是萝卜丝年糕;四是芋头丝年糕。今天就来说说福州独有的年糕—芋头丝年糕,俗称“肉丸”。

福州人过年过节的时候,喜欢把肉丸切成厚1~2公分的片状油炸或煎炸,吃上一口,咸甜喷香。

肉丸以地瓜粉,芋头丝和肥膘肉为原料加入红糖,放在铺上荷叶的蒸笼炊熟。

也有人喜欢用花生代替膘肉,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圆状,入蒸笼时,有意捏成团状,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福州肉丸的香味不只来自于配料中的肥肉和油,更是因为芋头丝的妙用。芋头是福州传统肉丸真正的主料。因为做法复杂,渐渐地制作肉丸的过程简化,所以现在大家普遍吃到的福州肉丸,已经很少放膘肉了,基本都用花生或者红枣取代。

在福州最为出名的要属木金肉丸了。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成就了“木金肉丸“金字招牌。木金肉丸,晶莹透亮,如琥珀,似玛瑙,气味芬香,味道清纯,脆韧耐嚼,具有独特风味,深受老福州人的喜爱。

在众多的福州传统美食中,福州肉丸的味道相对比较独特,外地游客未必能完全接受,又因制作过程费时费力,产量很低,所以并没有像鱼丸、肉燕那样普及。

如今福州肉丸也仅有在一些老字号的铺子和酒楼才有售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这日渐式微的福州传统口味。…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岚岛的“时来运转“你吃过吗?

平潭岛位于福州市南隅,与台湾隔海相望,从海上看,主岛海坛形似坛台浮于水面,因此,平潭古称海坛,又因常年岚气弥漫,平潭又称岚岛。说到岚岛美食,不得不提的就是咸米时,别名“时来运转“。再平潭,这是一款老少都喜欢的食物,一年中最少有5个节日都要吃时来运转。

关于时

来运转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清官被人诬陷坐牢,他夫人给他送进牢房的大鱼大肉的都被狱卒给扣下。于是他的夫人回家用地瓜加点面粉做成地瓜皮,把鱼肉虾什么的包在里面,做成地瓜丸子,结果狱卒就直接送到了牢房。依靠着这些地瓜丸子,清官不断伸冤。后来皇帝查明真相,让他官复原职了。

因此取了个名字,叫“时来运转”。于是后人为了让自己转运,逢年过节就特别要制作这道。时来运转是地瓜与海鲜结合的美食,平潭人如果远离家乡、出海工作,家里都会准备热乎乎的“时来运转“,代表着对亲人的祝福,出门遇好运。

解放初期,有一句顺口溜:“三片薯干一碗汤,半年糠菜半年粮”,反映了当年平潭人天天顿顿吃地瓜的窘况,久了都会吃得发腻,于是聪明的平潭人就想出了以地瓜为原料来制作新的食物,就是现在的“时来运转“。时来运转制作过程不复杂,将地瓜蒸熟后加入地瓜粉反复捶打直至有了韧性和柔性,将捶打好的地瓜面皮做成饺子皮的形状和大小,包入剁碎的蔬菜和小海鲜上锅蒸煮,这样时来运转就完成了。时来运转可蒸着吃,也可加水煮汤至熟,还可以蘸各种酱配着吃。

现今,时来运转不再是逢年过节才做着吃的,作为当地传统美食而备受推崇,在平潭大街小巷的店铺均能看到它的身影。一口热乎的时来运转,是多少游子离家的不舍。…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舌尖上的闽清味—笋滑

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它清甜味鲜,营养丰富。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鲜嫩清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笋是闽清传统的素食之一,包括春笋、冬笋、苦笋等。想要吃到竹笋是需要有耐心的,不仅要钻进竹林去把笋子掰出来,还要一层一层的剥皮,焯水后要清水浸泡。

闽清有一道以笋为主的美食—笋滑。这是一种结合笋、地瓜粉、猪肉的闽清地道美食,笋的鲜嫩口感加上地瓜粉和猪肉的完美加持,让这道菜入口即滑。笋的鲜,猪肉的香,地瓜粉的滑,一下子涌上舌尖,让人忘怀。

闽清的笋滑属下祝乡的最为地道,在老一辈眼里,笋和地瓜粉是饥荒年代土地对穷人最好的馈赠。如今,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容易泛起对老味道的怀念,笋滑将笋和地瓜粉融合,成为了多闽清人难以忘却的家乡味。

笋滑的做法不复杂,将清明前后破土的嫩笋切丝调味腌制,加入五花肉丝、鸡蛋和当地产的地瓜粉搅拌均匀,上手团成丸子放入蒸笼蒸熟即成。

这样一道接地气的家常美食,大小如鱼丸,咬上一口,又比鱼丸软嫩,既有笋的鲜,肉的香,又有地瓜粉的滑,让人在嫩滑爽口之余,舌尖上总能泛起忆苦思甜的淡淡情愫。…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豆豉蒸鳗鱼的滋味谁都会想要了解

鳗鱼是福清土产之一。福清从明朝起就粗养鲡鳗。《福清县志▪清乾隆》地舆志▪土产▪ 鳞之属记载:“鳗鱼,似鳝而腹大,色有黄鳞。出海中者相类而大。海人名慈鳗”。

鳗鱼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之一。鳗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 有“水中人参”的美誉,被视为滋补、美容的佳品。鳗苗更是“水中的软黄金”。

豆豉蒸鳗鱼,福建人酒席的经典菜肴,曾是逢宴必出的一道菜。

曾经,鳗鱼占据了福建人餐桌上最闪亮的位置。在福建人的心目中,凡滋补食物、尊贵身份和重要时分,左不过要有鳗鱼、乌鸡和红鲟这几道菜。

豆豉蒸鳗鱼,以最家常的豆豉来激发鳗鱼的味道,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原汁原味才最能吃出鳗鱼的鲜美。

将河鳗宰杀好后用盐擦洗去除黏液,用剪刀剪成粘连的块状;将生姜蒜末铺在鳗鱼上,倒上适量料酒去腥;加入豆豉均匀散落鳗鱼上腌制1小时;上锅蒸10分钟出锅,倒入豆豉汁,撒葱花浇入热油。一道鲜美的豆豉蒸鳗鱼即成。

在福建,家中婚丧嫁娶生日宴,要有一道鳗鱼;家中有重要来客,要有一道鳗鱼;家中有人做月子,要有一道鳗鱼;家中孩子助力成长,要有一道鳗鱼;家中病人痊愈补充能量,要有一道鳗鱼……

豆豉蒸鳗鱼是很多福建人小时候的记忆美食。怀古念旧的我们,一旦再次尝到,便好像回到了从前,找到了从前的味道。…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简单的拌面,记忆的味道

福州拌面,这个简单的闽菜面食,是福州人难以忘怀的味道。简单的调料、简单的面条,饱含了福州人对极简主义的追求。

在福建,拌面常用花生酱,因单独吃比较腻,因此更常与扁肉搭配使用,因此福建人将拌面和扁肉置于同一个位置上,所以拌面+扁肉的搭配成为“情侣套餐”小吃而存在。

拌面早在宋朝就出现,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有混合酱汁、肉的拌肉面。拌面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简单拌面演化到今天,在不同的地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拌面。在福建各地,大多数人是在拌面的陪伴下长大,特别是在早晨,来一碗热乎乎的拌面,开启美好的一天。

福州拌面具有香味浓,色泽鲜,口味咸甜,油而不腻的特质而征服了福州人的味蕾。 区别于兰州拉面的筋道、山西刀削面的粗犷、北京炸酱面的香甜,福州拌面更显安静,只需简单的花生酱、蒜泥、酱油等简单调味,点点葱花点缀,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拌面就呈现在面前。

传统的福州拌面讲究用料,在制作拌面的原料中添加了鸭蛋蛋清,久煮不粘糊,吃起来特别有劲道。拌面用以花生酱、猪油、酱油、葱花作调料。拌好的面油香扑鼻,吃上一口,唇齿留香。

福州拌面,多少福州人从小吃到大,对它的偏爱谁也无法取代,简简单单的拌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多少年都不曾改变的味道,又浓缩了多少福州人的记忆。…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探寻海的味道—海蛎饼

豆浆油条算是我们国人传统的早餐搭配,但到了福州人的早餐桌上显然是不够有“海味”的。清晨,叫醒福州人的不是闹钟,而是酥脆的海蛎饼,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锅边糊。海蛎饼承载了老辈福州人早餐记忆。

福州人最常吃到的海鲜,莫过于海蛎了。海蛎可以做成各种美食,海蛎滑粉、海蛎抱蛋、海蛎豆腐汤等等,但在小吃中,海蛎饼这种吃法又算是独一份了。这种裹夹着满满的海的味道的海蛎饼为人民所钟爱,单从名字就可知道,海蛎饼原料众多,有面粉、包菜、紫菜、瘦肉、海蛎等,当人们独独将名字赠予了海蛎,我想这是对海蛎承载家乡味的认可吧。

海蛎饼的做法相对简单,以本地沿海所产海鲜海蛎为主要原料,味道鲜美。海蛎饼大小有如碗口,是用面粉、地瓜粉、豆粉及其他秘方调配而成。内有紫菜、包菜、猪肉等。勺一舀,随手压上七八只海蛎,入热油炸至焦脆,出锅沥油入口酥脆其外,绵软其中,更有鲜甜的海蛎汤汁包在其中。三两口吞下,回味浓香甘甜,不燥不湿,不粘不硬,想不吃第二个是不可能的。

民间传说在清初福州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海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海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海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刚出锅的海蛎饼香四溢,分量扎实又饱满,金黄的色泽十分诱人,入口香酥,大口咀嚼,唇齿留香。作为福州知名传统小吃,海蛎饼已不知不觉成为福州人早餐中的经典,隽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存在你我的味蕾之中。…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福州面点王者——千页糕

福州的面点少了原料生长的地理优势,也没有悠悠历史的时间积淀,显得并不为人所知。但在老一辈福州人的记忆中,有一种传统面点的滋味是他们熟悉又怀念的味道。

千层叠嶂、香润软糯、入口即化,常被作为宴席的千页糕在福州人中扬名的数百年。油润无渣,吃不粘齿,味道清甜,备受老一辈福州人的喜爱。千页糕制作手法比较特别,将面粉、干酵母、水,用一定的比例掺和,揉搓面团至表面光滑并醒发十分钟。用一斤肥膘肉,四两糖的比例腌制,将面皮擀成五毫米的长方形薄片,分寸的掌握非常考验师傅的手艺。一层面皮铺上肥肉丁,一直折叠至九层,让猪肉和面粉完全融合在一起。放入蒸笼,旺火蒸熟,取出切方成或者菱形。

南方人并不擅长白案,但是一道千页糕站上了全国面点烹饪的最高峰,传统铸就了这道福州面点的精髓。糖与肉结合的绵密口感,给喜好甜食的福州人带来绝佳的口感。… Read the rest

寻味乡里丨猪肝的神仙吃法—南煎肝

南煎肝是福州传统的地方名菜,在福州方言里“南”和“两”同音,也就是说这道菜的猪肝要经过两次加工才做成美食,所以也叫两煎肝,这道菜对火候要求很高,福州好多饭馆里都有这道菜,是深受福州人喜爱的一道家常菜!

在福州,鉴定饭店的福州菜是否正宗,只要上一盘南煎肝,一尝便知。这就像是生煎在上海小吃摊、片儿川在杭州面馆、虾饺在广州早茶铺里的地位,价格不算贵,但却是闽菜的代表。

南煎肝相比于北方的“溜肝尖”、江南的“生炒猪肝”,最大的特色在于嫩:先用清水泡猪肝,还要加些白醋,血液遇上醋酸凝固成暗红色的絮状物,经水一泡,自然漂出。泡干净了,用快刀把猪肝切成棱角分明的薄片。猪肝虽是一团软肉,但有锋利的边缘,无论怎么切片,都有锐利的形状。把它们泡在酱油、白胡椒里腌入味。接着起个大油锅,油要热,“哗”地一下,只要十几秒钟,猪肝就要出锅。足够高的油温,才能让肉类表面迅速脱水,形成焦化层,让内里保持鲜嫩的口感。最后的“南煎汁”是南煎肝这道菜的灵魂。用糖、酱油、料酒、香醋加淀粉调成“南煎汁”。起锅将蒜末爆香,倒入南煎汁,和过油的猪肝片,翻炒两下淋上麻油即可出锅上桌。

尝这道美味一定要蘸着酸甜的汁水,把整片南煎肝卷起来塞进嘴。仔细品嚼,肝的脆嫩、蒜的醇香、麻油的滑润,依次浮现。虽是猪内脏的为材料,却丝毫没有腥味,实为美食精品。

南煎肝中隐藏着福州人的味觉密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看似普通却又复杂,看似低调却有压抑不住的豪气。是有些固执而又细腻且深情的老福州人从小喜食的。…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