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烙煎

蚝烙是广东潮汕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蚝烙(潮汕话读音为ǒu luǎ),福建与台湾一带称为“蚵仔煎”。这种小吃是以生蚝为主,加上地瓜粉、鸭蛋和葱、鱼露、辣椒酱及胡椒粉等调料,用猪油煎至两面呈金黄色而成,吃起来外酥内嫩,鲜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软。而且还要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才不失鲜味。蘸上潮汕特有的鱼露更提鲜,是海内外潮汕人喜爱的传统食品。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鲜蚝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地瓜粉水调匀,并将青蒜切成细粒放入,同时加入味精、鱼露胡椒粉等调料,搅匀待用。用旺火烧热平底锅,待有足够热度后,加入猪油,将已调成蚝、粉水混和浆料,搅匀后放入锅里煎,再把鸭蛋去壳打散淋在上面,加入猪油继续煎,用铁勺在平锅里把蚝烙切断分块,方便翻转,四周逐渐加入猪油,继续煎烙,煎至上下两面酥脆,并呈金黄色,盛入盘即成,并伴上芫荽叶作为盘中点缀。… Read the rest

潮州生腌海鲜

广东人在吃方面,一直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食材本味,完美演绎出“大味至简”的境界。

除了大名鼎鼎的鱼生外,还有令全国老饕们上瘾的“毒药”——生腌。

而能将生腌做到极致的,当属潮汕地区,从汕头、到汕尾、再到潮州…..早已深入到本地人的灵魂中。

夏季的潮汕,是汕头、汕尾生腌的天下,生腌膏蟹、雪蛤、虾姑,纷纷有着“致命的诱惑”

潮汕生腌

以生猛征服世界

论如何生猛的吃海鲜和河鲜,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潮汕了,毕竟「潮汕生腌」,那可是会上瘾的“毒药”。

/汕头:万物皆可生腌/

潮汕地区海产丰富,海鲜自然成了饭桌上的C位,不过清蒸、爆炒等,这些都不算潮汕特色。

唯有生腌才是潮汕之魂,是让潮汕人无论去到哪儿,都会怀念的美味。生腌从汕头源起,诞生时就自带矛盾体质,不少人吃之前会迟疑万分,吃之后就会立即“真香”,所以它才有了“上瘾毒药”之称。生腌海鲜是直接加入海盐、辣椒、酱油等佐料腌渍形成,最大程度保留了鲜味——鲜而不腥,嫩而不生。生腌的种类,海鲜、河鲜通通有,从濑尿虾、蟹,到河蛤、河虾,潮汕人都能拿来腌。… Read the rest

潮州卤鹅

卤的这只“鹅”,也不是普通的鹅,而是澄海“狮头鹅”。著名澄海籍作家秦牧在文章《鹅阵》提到,看惯了家乡的鹅,以后自己在外地生活,总觉得各省的鹅都很小,看来不够味道。“巨型”,是其一大特点,一只可重达30斤。

著名“㳂卤鹅”至今已百年
潮汕有一句方言俗语,“无鹅肉勿滂沛”。意思就是没有鹅肉,宴席就不能算得上丰盛。
秦牧先生在《鹅阵》一文也提到,“从前摆酒席时鹅肉总是第一道菜。”
的确,时年八节乃至重大庆典活动等场合,卤鹅必不可少,在传统潮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汕头技师学院烹饪系副主任陈文修,多年来醉心潮菜研究。他告诉记者,吃鹅之风在我国起源很早,也积累了不少“食鹅”经验。
《周礼•天官冢宰》提出“鴈宜麦”,即“吃鹅肉时,宜配以麦食”。
唐宋时期人们对鹅的“性味”有了更多的认识,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循例举行“烧尾宴”宴请皇帝,其中有一道称为“八仙盘”的菜,注云“剔鹅作八副”,即将鹅剔骨后切作八份装盘。
“按照唐代饮食习惯,鹅大致可分为:头、脖、脯、翅、掌、腿、肫、肝。”陈文修说,这也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唐人制作鹅肉菜肴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鹅肉剁碎。
陈文修认为,如果是剔熟鹅作八副,其最恰当的烹调方法非卤莫属,故“潮式卤水鹅八珍”,是由此启发而成。
潮式卤水鹅八珍
清代《随园食单》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食鹅的记载,其表述鹅的烹制方法各有不同。
“广州喜欢烧制,闽南一带喜欢清煮,而在潮汕地区,则突出传统的卤制特色。”陈文修介绍道。
潮汕人食卤鹅历史悠久,澄海苏南的卤水鹅最为驰名。最负有盛名的是“㳂(贡咕)卤鹅”,创始人为许松茂,最先制作在光绪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卤鹅吊汤时,汤往下流叫㳂;鹅头向下垂叫。”陈文修说,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Read the rest

潮州砂锅粥

粥,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四千多年的跌宕起伏中,随着人们生活的习性和需要的不同也演变出各种形式和口味的粥。潮汕地区喜喝粥,更用普普通通的粥打造出一道驰名海内外的经典名点——潮汕砂锅粥。

潮汕砂锅粥的粥

潮汕砂锅粥不同于广府的粥,而粥在潮汕地区称之为“糜”,煮熟的粥可以清晰地见到一颗颗的米粒,即似烂非烂的状态。正宗的潮汕砂锅粥便是选用这种颗粒可见的现熬白粥,从生到熟,呈米水分离状,才算得上是潮汕的粥。

砂锅粥,顾名思义,熬粥的厨具必须为砂锅。将生米和水一起放到砂锅中,水一定要放得恰当好,中途不能再加水,否则米粒会过烂且没有稠性。如果水少了,可以中途捞出一些米粒;如果水加多了,可以勺掉一些米汤。

熬粥时,先用快火煮滚,煮到七成熟的时候,即米粒绵软快要开花的时候,此时就可以加入预先处理好的各种食料,继续煮至食料烫熟就可以关火,让锅的余热把粥煮熟。

砂锅粥的食料

潮汕砂锅粥的食料没有限制,可以是海鲜,也可以是禽类或其他肉类,如螃蟹、虾、扇贝、干贝、鲍鱼仔、象拔蚌、鹌鹑、山鸡、鳝鱼等,这些海鲜禽类必须要新鲜,尤其是海鲜,需要现宰现煮才能煮出一锅鲜甜的潮汕砂锅粥。

不仅如此,砂锅粥的食料还可以混搭,海鲜种类丰富,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禽肉类则建议不要超过两样,否则味道乱窜,反而影响口感。

砂锅粥的配料

地道的潮汕砂锅粥除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糜”和各种海鲜、禽肉食料外,还有三样不可或缺的配料:冬菜、鱼露、白胡椒粉。

冬菜和鱼露在潮汕地区很喜欢用来煮面粉或粥,可以作为汤粥的调味剂,提升汤粥的鲜甜度。鱼露更是潮汕腌制品中的法宝。

砂锅粥在添加各种食料的时候就可以加入冬菜,出锅前再撒上香葱和香菜碎,适量盐、鱼露和白胡椒粉,一锅鲜香美味的砂锅粥就可以出炉了。

正宗的潮汕砂锅粥出锅后,米粒还是处于开花期,一种似烂非烂的状态,稠而不烂,入口可以咀嚼米粒的粥。… Read the rest

潮州牛肉丸

潮州牛肉丸以弹劲胜似乒乓球而闻名天下,分为牛肉丸和牛筋丸,牛肉丸肉质鲜嫩,口感润滑;牛筋丸则更有嚼劲,口感更香脆。

牛筋丸

牛肉丸是用的纯牛肉,那牛筋丸……当然不是全用的牛筋,而是肉掺筋,所以理论上它应该叫“肉筋丸”。

▼牛筋丸从外观上看会没那么光滑规整

相比牛肉丸的纯粹,牛筋丸口味口感就比较复合了,除了肉和筋之外,还会添加牛油来增加肉香,牛油的加入也会让肉丸吃起来更加多汁肥嫩。调味追求浓郁,一般会用到大蒜(蒜头朥)和胡椒,所以牛筋丸一般会有浓浓的蒜香味,会适合口味重一点的人群。艾路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牛筋丸,现在长大了才慢慢发现牛肉丸的好。

等等,不是说有三种吗?第三种呢?

其实这里只是抖了个机灵~第三种其实就是我们这边说的“生丸”,即生肉丸。

生肉丸

一般肉丸在打成肉泥之后,会挤出并放在半开不开的水里定型,有利于后期保存和保持卖相。但这一步操作也会让肉丸的水分和滋味流失掉一些,并非“完美”的肉丸。因而一些追求更好口感的食客就会更倾向于吃“生丸”。

生肉丸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经过定型这一步骤,直接挤出后上桌的品类。直接烫煮能吃到更鲜甜多汁且软嫩的牛肉丸,和普通的肉丸是不一样风味的。经常去牛肉火锅店的朋友应该会知道,店里的菜单上的“生丸”往往价格会比普通肉丸高一些,这其实也侧面表现出店家对它的信心和食客的认可。Read the rest

潮州牛肉火锅

很多外地朋友,了解潮州美食,都是从潮州牛肉火锅开始,无不对其鲜嫩可口赞不绝口。潮州牛肉火锅之所以好吃:

一是采用最新鲜嫩牛肉。一般是刚屠宰好3小时内的肉,还保留牛肉的鲜嫩水性,如果使用僵直期

的牛肉味道就不好。

二是精选2年左右黄牛,牛太小则没有牛肉味,太大则肉太老。

三是潮州牛肉采用传统的击晕方式,使肌肉保持柔软不收缩。

四是潮汕地区屠宰场一般配合火锅店营业时间,早上屠宰供应中午,下午屠宰供应晚上,其他地方一般都是一天一屠宰,很难满足时间快的要求。

五是刀工。潮州牛肉是不冷冻的,只能用人工手切,这是和其他地方牛肉店最大区别所在。而且按部位切片,不同部位厚薄切法都不一样,故能切出最细嫩可口的牛肉。… Read the rest

广州地道的小吃有哪些?

广州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民间有“食在广州”美誉。最受广州人民喜爱的十大特色小吃有:荔湾艇仔粥、广州沙河粉、蚝皇叉烧包、干蒸烧卖、鲜虾云吞面、薄皮鲜虾饺、荷香糯米鸡、洋塘

马蹄糕、钵仔糕等。

1.广州拉肠粉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拉粉、卷粉。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美味,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从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几乎都有供应。

关于肠粉的起源,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浮塘荷仙馆

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

2.荔湾艇仔粥

据说,当年一个家道中落的广州西关

阔少,在经济拮据的窘境中买了一只小艇,在荔枝湾做起了卖粥的营生。他以油炸花生米、炸鱿鱼丝、炸米粉丝、生菜叶丝、海蜇丝等作粥料,客人要吃时,就把粥料放入碗里,临时加入新鲜鱼片,冲入沸滚的味粥(这种味粥多用鸡鸭或生鱼的骨熬成),然后撒上芫荽、葱丝、紫苏叶,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几滴麻油,热腾腾、香喷喷的端到游客面前。这种粥由于在艇仔(珠江三角洲称长约4米、铺上舱板、中段或中后段有篷的小舟为”艇仔”)上出售,故被叫做”艇仔粥

“。由于用料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大家欢迎。

3.广州沙河粉

广州沙河粉远近闻名,正宗山水沙河粉

的原产地就是在沙河镇。这里还有个故事。传说是在清朝末年,沙河镇有一间名叫”义和居“的夫妻小店,以卖白粥、油条、饭食为生。店主樊阿香为人忠厚老实,秉性善良,因为平时经常施舍一位流浪老人喝粥,而受到老人的指点,创造发明了沙河粉,后来”义和居”就改为专营沙河粉。由于白云山

水水质优良,用它制成的沙河粉又薄又韧,细滑可口,本地居民、过往客商都喜欢光顾沙河粉,因而生意十分兴旺,生意越做越大。邻里小店也争相仿效,如今沙河粉已成了沙河镇的特产,远近闻名。

4.蚝皇叉烧包

叉烧包是广东具有代表性的点心之一,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

(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它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5厘米,一笼通常为3或4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散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5.干蒸烧卖

烧卖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食品,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

烧卖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

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其中”油糖烧卖”则用板油丁

、胡桃仁和白糖做馅制成。

干蒸烧卖是广州人喜欢的茶楼传统早点之一。它用薄面包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爽口不腻,各茶楼、酒家均有出售。

6.鲜虾云吞面

广州人说的云吞,即北方人所说的馄饨,据说是在唐宋时期由湖南传入广东的。而云吞面

正式传入广州,则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相传,当时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双门底开设了一间”三楚面馆”,专营面食,其中就有云吞面。只不过那时的云吞做得很粗糙,基本上只有面皮肉馅白水汤。后来几经改良,以鸡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以肉末、虾仁和韭黄制成的馅料,自成一派。广州并不是以面为主食的地区,然而,广州人却对这碗云吞面情有独钟。”三楚面馆”因而生意红火,不久就有许多人争相效仿。初期,云吞面由小贩肩挑四处贩卖,以敲竹板作”独得独得”声招徕顾客,不久便发展至成行成市,直至把吃云吞面变成了一种时尚,受到包括陈济棠

在内的众多达官贵人以及粤剧名伶的赏识。

广州人爱吃云吞面,一碗上乘的云吞面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的银丝面

;二讲云吞,要三七开肥瘦的肉,还要用鸡蛋黄浆住肉味;三讲汤,要大地鱼

和骨头熬成的浓汤。小小云吞面,承载着丰富的本地元素。

7.薄皮鲜虾饺

虾饺是广东的传统点心,旧名为”五凤鲜虾饺

“,后称为”薄皮鲜虾饺”。虾饺形似弯梳,故又称弯梳饺,是粤式点心”四大天王”之首(与干蒸烧卖、叉烧包和蛋挞同誉)。广东人

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雪,薄如纸,半透明,肉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

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8.荷香糯米鸡

在很久以前,浮塘一带有一个鸡贩每天穿街过巷卖鸡。有一天,他打算把卖剩下的一只鸡拿回家蒸给家人吃。当他正想把准备好的鸡放到碟子里时,手一滑,把碟子打碎了。因为当时人们都很穷,家里的碟子就只有一个,打碎了又不能马上就买得到,怎么办呢?于是鸡贩就把切好的鸡块放到饭锅里,和饭一起蒸熟。当他吃饭时发觉很好吃,于是他灵机一动,每天晚上都做这种滑鸡蒸饭当夜宵卖,结果非常受欢迎。有食客向他提议,如果把做饭的粘米改成糯米,会更加可口,于是糯米鸡就诞生了。洋塘附近的酒楼也争相模仿,而且浮塘盛产荷叶,于是厨师们就用荷叶包裹饭团,里面再加上冬菇、虾米、咸蛋等各种配料,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广州美食了。

9.洋塘马蹄糕

洋塘,旧荔枝湾所在地,盛产马蹄、茨菰、茭笋、莲藕、菱角

5种水生植物,有”洋塘五秀”的美誉。浮塘马蹄糕采用当地的特产马蹄粉作原料,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特别可口,是广州西关传统名食,四季皆宜。马蹄糕品种有透明马蹄糕、生磨马蹄糕

等。

10.钵仔糕

钵仔糕是广东省的地方特色传统糕点之一,其主料是粘米粉或澄粉、木薯淀粉

,以爽滑可口、口味丰富著称。钵仔糕可以分成两大类:老式钵仔糕

和水晶钵仔糕,老式钵仔糕在以前比较多,现在多见的是水晶钵仔糕。

钵仔糕是一种深受年轻人和小朋友喜爱的甜品,做出来的成品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细腻嫩滑,质爽软件而润滑、味甜洌而清香,吃起来有粘韧性而不粘牙,且有多种风味可供选择,如:相思红豆味、草莓味、水蜜桃味

、葡萄干味、香芋味、玉米味、苹果、椰丝、菠萝等十几种口味。

Read the rest

年糕

年糕插图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在中国,年糕有无数种打开方式

在北方,年糕在面食前只能做个小妾;而到了南方,则成了隐藏在米粉、米饭背后的神级美食。

光在年糕的原材料上,祖国各地就有很大的差别。

你喊一声年糕,猪油年糕、水磨年糕、八宝年糕、红豆椰汁年糕……分分钟就站出一个加强连来。

/ 杂粮年糕 /

人们说:「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黄米年糕一直是北方的传统。

黄米,就是北方种植了5000多年的黍。它非常黏,对老人和小孩非常不友好,不是牙齿黏掉了就是噎着了,于是北方人就把它捣碎了做黄米糕。

年糕一词,最早也出现在北方。明代的北京人每逢元旦,就必须要吃黄米年糕,当时还很萌地把它叫成「年年糕」

除了基本款,北京人还会往黄米年糕里面加枣子、青梅、桃仁、瓜仁,称为「白果年糕」——是不是想起被五仁月饼支配的恐惧了?

/ 糯米年糕 /

糯米曾经是最流行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曾经和大米五五开。

用糯米做年糕,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糯米粘性大,容易成型,最符合人们心中对年糕的期待。

/ 粳米年糕 /

被糯米年糕包围的浙江和江西,是生产粳米年糕的孤岛。

这里的人们最喜欢咸口的年糕,在年糕的口感上更追求嚼劲而不是粘性。

于是,用晚粳米制作的年糕便成了他们的首选。在这里,年糕终于被当成食材来看待,用煮、炒、炖,搭配蔬菜、肉,让年糕不再是节庆食物。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无论用大米、糯米还是杂粮,秋天最后一茬丰收后,农民才有机会闲下来打年糕。

什么样的年糕根植于当地的水土,不过被叫做年糕,总归有个正经形。

用什么方式加工一份年糕,成了关键。

北方年糕一直守着活寡,或蒸或炸,奉甜味为正统,只能作为点心单独出现;而南方人眼里的年糕,则演变成能与米粉抗衡的主食。

中国年糕哪家强?

虽然世界和平的心愿是相同的,但各地人民一定希望自己家乡的年糕荣登C位。

蒸还是炸?煎还是炒?甜还是咸?纯粹点还是加辅料?

并不以年糕制作工艺见长的安徽人首先站了出来:学校门口脆皮年糕的看见过没有?香香的口味,你吃过没?

别管招牌上写着是来自韩国还是源自日本,其实统统都是安徽人做的!

安徽炸年糕一般有甜酱和辣酱两种选择,口味适中,可以说是学生的最爱了。徽菜没走出去,安徽人做炸年糕反而先征服了一大票年轻人

一向低调的海南人说:炸年糕算什么,云南的煎年糕才是王道啊。

和脸差不多大的红糖年糕,要是在菜市场给云南人碰见,那就必须麻溜地买回家。

最棒的做法就是切了片、蘸蛋液、过油煎!

刚从广东人餐桌上逃出来的福建人说:知道我们用什么堵住广东人的嘴吗?糖粿

什么煎啊、炸啊;红糖年糕啊、白糖年糕啊,糖粿统统都有!

而且,糖粿必须要用专属的年糕叶蒸熟,其他年糕有这待遇么?

江苏人笑而不语,好吃最重要,都让一让啊,年糕里直接嵌入粒粒晶莹的糖猪油丁,了解一下。

猪油年糕蒸熟,糖猪油丁也变得绵软油滑,每吃一口,满嘴都是猪油香,文学家杨绛就是猪油年糕的忠实迷妹好吗?

最后,宁波人站出来了,你们猜猜哪里的年糕被陈晓卿看上,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了?

宁波水磨年糕,怕是中国年糕里当之无愧的王者了。美食家唐鲁孙也说:「谈到年糕,以浙江宁波的水磨年糕称为首选!」

而且,浙江也是为数不多的爱做炒年糕的地方了。

你信不信,一道荠菜冬笋肉丝炒年糕,就能让所有甜味年糕爱好者改邪归正。

这几样搭在一起,有个雅致的名字:翡翠年糕。经过爆炒的年糕带着满满的镬气,成为宁波人过年家宴上最爱的一道菜!

Read the rest